贴针灸的原理贴敷疗法功效如何

2021-09-06 09:02:49  阅读:81404 来源:

一、贴针灸原理是什么

  贴针灸是在全面继承传统针灸腧穴学及治疗学的基础上,以泗滨砭石为原材料,采用现代先进的超微粉涂布技术,将砭石粉末与低敏性医用压敏胶混合,研制而成。通过贴敷于体表经络穴位以及疼痛部位,利用砭石自身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辐射以及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脉冲振动,深层次刺激经络穴位,达到针灸的效果,发挥其益气活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四大功效,实现轻松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和各种疼痛的目的。 贴针灸改变了现行传统针灸临床模式的“扎针痛”、“心里怕”等不足,使用安全、简单、方便、时效性强,功同针灸!率先开创了一个可以进入家庭实现自我治疗养生的时尚中医保健模式。

  1.益气活血——益气活血依赖于温经畅通。因血遇温则行,又依靠气的推动。气血不和,脉气不能够通畅为主要病机,因此,中医治疗无论虚实总以气血通畅为目的来调和气血。贴针灸正是通过砭石自身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辐射及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脉冲振动,刺激机体穴位达到温通、温阳的功效,最终实现气血通畅。

  2.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的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即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气足则病气不存,正气不足则病气盛。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的根本。贴针灸预防疾病的作用,就在于其能够激活人体的正能量,抑制有害因素的生长,发挥预防疾病的作用。

  3.疏通经络——自古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贴针灸是一种通过经络穴位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完整体系。通过贴敷于相应的经络穴位,借助于砭石的热作用及促进微循环等作用,“外络肢节,内联脏腑”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贴敷疗法具体功效如何

  中药贴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植物外敷伤口,可以减轻疼痛和止血,并可治疗毒蛇咬伤,为后世广泛应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华佗在 《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到了晋、唐、宋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大量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口舌生疮、小儿赤眼及大腹水肿等至今仍在沿用。清《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中药外治专著的出现标志着穴位贴敷疗法的成熟。

  1.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的通道,而穴位则是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不仅反映各脏腑生理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因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可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达到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2.此外,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周围组织营养,促使药物吸收。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三、治疗胃炎的穴位贴敷法有哪几种

  夏季三伏天高热,阳气旺盛,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转归十分有利。

  1.穴位贴敷法1: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

  2.穴位贴敷法2:取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用"天灸膏l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矶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

  3.穴位贴敷法3:取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计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上。固定3-4小时后取下。

四、冬病夏治的好方法

  “冬病夏治”可以治疗的疾病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冻疮、风湿病和部分肾脏疾患等。因此,凡易患此病者,都可考虑在三伏天进行治疗。不过,其治疗方法并不像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只有去医院贴块膏药那么单调。目前运用比较多的方式,其实有4种。

  1.中药内服:比如,慢性咳喘病人由于久病会导致脾肾亏虚,所以针对个体情况,可以服“止咳合剂”、“化痰合剂”等多种对症药物。只要坚持连续服用3个月,就会有不错的疗效。

  2.穴位敷贴:这是属于内病外治的方法,即将具有相应治疗作用的中草药制成膏剂,敷贴在病人的背部相应穴位上,使药物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再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肺脏,调整机体内在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这种方式需要有准确的敷贴时间,即每年每伏的第一天,一伏一敷,以皮肤有烧灼感为度。这也是目前开展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

  3.穴位注射:通常选用丹参、川芎等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可以起到调节病人体内神经体液,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每月1次,连续3个月。此外,脱敏治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过敏性哮喘病人。首先,病人必须做过过敏原试验,明确致敏物质后,由医生给病人注射脱敏制剂,使其过敏程度降低,从而减少哮喘发作。脱敏治疗是一种长期方案,患者需要耐心配合,以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4.药物外擦:在治疗冻疮时,最多采用的方法是用新鲜中草药炮制而成的酊剂外擦患处,同时用自然日光照射5分钟。一般坚持擦药一周,在擦药期间再加用穴位敷贴:一次,即可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疏通经络,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抗寒能力增强。

原标题:贴针灸的原理贴敷疗法功效如何

 
 
贴针灸的原理贴敷疗法功效如何_中华健康网

贴针灸的原理贴敷疗法功效如何

   日期:2021-09-06     浏览:81404    评论:0    
核心提示:一、贴针灸原理是什么  贴针灸是在全面继承传统针灸腧穴学及治疗学的基础上,以泗滨砭石为原材料,采用现代先进的超微粉涂布技

一、贴针灸原理是什么

  贴针灸是在全面继承传统针灸腧穴学及治疗学的基础上,以泗滨砭石为原材料,采用现代先进的超微粉涂布技术,将砭石粉末与低敏性医用压敏胶混合,研制而成。通过贴敷于体表经络穴位以及疼痛部位,利用砭石自身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辐射以及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脉冲振动,深层次刺激经络穴位,达到针灸的效果,发挥其益气活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四大功效,实现轻松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和各种疼痛的目的。 贴针灸改变了现行传统针灸临床模式的“扎针痛”、“心里怕”等不足,使用安全、简单、方便、时效性强,功同针灸!率先开创了一个可以进入家庭实现自我治疗养生的时尚中医保健模式。

  1.益气活血——益气活血依赖于温经畅通。因血遇温则行,又依靠气的推动。气血不和,脉气不能够通畅为主要病机,因此,中医治疗无论虚实总以气血通畅为目的来调和气血。贴针灸正是通过砭石自身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热辐射及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脉冲振动,刺激机体穴位达到温通、温阳的功效,最终实现气血通畅。

  2.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的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即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气足则病气不存,正气不足则病气盛。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的根本。贴针灸预防疾病的作用,就在于其能够激活人体的正能量,抑制有害因素的生长,发挥预防疾病的作用。

  3.疏通经络——自古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贴针灸是一种通过经络穴位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完整体系。通过贴敷于相应的经络穴位,借助于砭石的热作用及促进微循环等作用,“外络肢节,内联脏腑”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贴敷疗法具体功效如何

  中药贴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植物外敷伤口,可以减轻疼痛和止血,并可治疗毒蛇咬伤,为后世广泛应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华佗在 《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到了晋、唐、宋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大量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口舌生疮、小儿赤眼及大腹水肿等至今仍在沿用。清《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中药外治专著的出现标志着穴位贴敷疗法的成熟。

  1.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的通道,而穴位则是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不仅反映各脏腑生理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因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可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达到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2.此外,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周围组织营养,促使药物吸收。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三、治疗胃炎的穴位贴敷法有哪几种

  夏季三伏天高热,阳气旺盛,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转归十分有利。

  1.穴位贴敷法1: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

  2.穴位贴敷法2:取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用"天灸膏l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矶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

  3.穴位贴敷法3:取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计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上。固定3-4小时后取下。

四、冬病夏治的好方法

  “冬病夏治”可以治疗的疾病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冻疮、风湿病和部分肾脏疾患等。因此,凡易患此病者,都可考虑在三伏天进行治疗。不过,其治疗方法并不像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只有去医院贴块膏药那么单调。目前运用比较多的方式,其实有4种。

  1.中药内服:比如,慢性咳喘病人由于久病会导致脾肾亏虚,所以针对个体情况,可以服“止咳合剂”、“化痰合剂”等多种对症药物。只要坚持连续服用3个月,就会有不错的疗效。

  2.穴位敷贴:这是属于内病外治的方法,即将具有相应治疗作用的中草药制成膏剂,敷贴在病人的背部相应穴位上,使药物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再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肺脏,调整机体内在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这种方式需要有准确的敷贴时间,即每年每伏的第一天,一伏一敷,以皮肤有烧灼感为度。这也是目前开展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

  3.穴位注射:通常选用丹参、川芎等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可以起到调节病人体内神经体液,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每月1次,连续3个月。此外,脱敏治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过敏性哮喘病人。首先,病人必须做过过敏原试验,明确致敏物质后,由医生给病人注射脱敏制剂,使其过敏程度降低,从而减少哮喘发作。脱敏治疗是一种长期方案,患者需要耐心配合,以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4.药物外擦:在治疗冻疮时,最多采用的方法是用新鲜中草药炮制而成的酊剂外擦患处,同时用自然日光照射5分钟。一般坚持擦药一周,在擦药期间再加用穴位敷贴:一次,即可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疏通经络,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抗寒能力增强。

原标题:贴针灸的原理贴敷疗法功效如何

 
打赏
 
更多>同类要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要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