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上的惨案》一座侦探推理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2017-10-23 01:50:34  阅读:4690 来源:网易科技杨乐乐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出品于1978年,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代表作,本片颇具时代气息和异域风格,作品荣膺第5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还获得第3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作为一部侦探推理的经典之作,多线索多人物的叙事复杂却又很有条理,作品讲述了一个因“爱情”和“金钱”而发生的连环谋杀案,导演对作品做了“加减法”,分析了所有人物杀人的可能性,借助多角度、多侧面的拍摄形式,还原了侦探波洛每一个推理线索。
  
  在我看来,电影的灵魂在某种程度上是编剧赋予的,他们要试图将一本几万字的小说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表现,既要忠实于原着,有害得以画面的技术加以处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为例,相比阿加莎婆婆的小说,电影减少了出场人物及其相对应的人物关系,就比如:原着中的圭多?里凯蒂、蒂姆?阿勒顿,科妮莉娅?斯库勒等人物没有在电影中登场、原着中林内特死后丢失的珍珠项链也是一条重要线索,电影中被淡化了、原着中卡纳克号船上,讨厌林内特的人并没有那么多,而电影中,整条船上的人都讨厌林内特……同时,电影又做了加法,相比小说又加重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对感情线索的描写:在船上的全部人中,都有杀死林内特的嫌疑,杀死她的可能是某个名誉被她破坏了的人;或者某个家庭被她父亲弄得破产的人;或者某个一心想要盗窃的人;或者某个对别人继承大笔遗产不满的人;或者某个竭尽全力想要挽救她的母亲免遭破产的人;或者某个提心吊胆怕暴露他欺骗行为的受委托的人;或者某个对旅客谁是谁都弄不清的人……最后的凶手却是一对一无所有,却又愿意为相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情人,作品突出了这段可敬的爱情,又批判了他们的拜金主义,更讽刺的是,他们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却是她最好的朋友。作品中“加减法”的创意式使用有意造成了观众接受信息的混乱,造成悬念,使故事的叙事从慢变快,从平稳到紧张,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接下来,我们看看作品的艺术化处理。电影名《尼罗河上的惨案》让人联想起古埃及神秘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木乃伊,进一步贴合了电影悬疑、恐怖的主题。其次,作品从色调、构图、画面感都给人美的感受,拍成了一条尼罗河沿岸风景的全景宣传片,尤其是人物的服饰着装,完全忠实于各自的人物性格和身份地位,所有人物都是当时社会各个阶级各个职业的典型代表,作品还由此荣膺了第5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最后,要提一提电影中的一些经典对白,幽默风趣更为影片剧情发展埋下伏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太太与女佣鲍尔斯”的对话,一次是在出行前的对话,一次是在船上对双方性格的强调,最后一次是为作案工具“披肩”留下线索,每次寥寥数句的对话设计,使人发笑以后又还会若有所思。
  
  最后,我谈谈个人印象里的电影中的不足。个人认为可能是小说太过于强大,以致于没有给导演留下多少创作空间,整个作品稍显平淡,神秘感不够多,只是纯粹的叙事,没有留下导演的个人风格。此外,影片重视细节的处理,却似乎忽视了对总体基调的把握,人物与人物之间的重量等级相差不多,层次感不够明显。
  
  《尼罗河上的惨案》我看过不止三遍,纵然有瑕疵,但作为一部上世纪70年代问世的作品,可以算是一座侦探推理电影史上的“里程碑”,逻辑推理性、条理性很强,案情环环相扣,通过对凶杀案现场的情景再现,一点一点的揭露出真相,始终吸引着观众区寻找真正的凶手,从中还原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揭露出了人性贪婪冷漠自私的弱点和各种社会矛盾,表达了追求自由、平等的心愿,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具有启蒙意义。
 
 
《尼罗河上的惨案》一座侦探推理电影史上的“里程碑”_中华健康网

《尼罗河上的惨案》一座侦探推理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日期:2017-10-23     来源:网易科技    作者:杨乐乐    浏览:4690    评论:0    
核心提示: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出品于1978年,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代表作,本片颇具时代气息和异域风格,作品荣膺第51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出品于1978年,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代表作,本片颇具时代气息和异域风格,作品荣膺第5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还获得第3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作为一部侦探推理的经典之作,多线索多人物的叙事复杂却又很有条理,作品讲述了一个因“爱情”和“金钱”而发生的连环谋杀案,导演对作品做了“加减法”,分析了所有人物杀人的可能性,借助多角度、多侧面的拍摄形式,还原了侦探波洛每一个推理线索。
  
  在我看来,电影的灵魂在某种程度上是编剧赋予的,他们要试图将一本几万字的小说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表现,既要忠实于原着,有害得以画面的技术加以处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为例,相比阿加莎婆婆的小说,电影减少了出场人物及其相对应的人物关系,就比如:原着中的圭多?里凯蒂、蒂姆?阿勒顿,科妮莉娅?斯库勒等人物没有在电影中登场、原着中林内特死后丢失的珍珠项链也是一条重要线索,电影中被淡化了、原着中卡纳克号船上,讨厌林内特的人并没有那么多,而电影中,整条船上的人都讨厌林内特……同时,电影又做了加法,相比小说又加重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对感情线索的描写:在船上的全部人中,都有杀死林内特的嫌疑,杀死她的可能是某个名誉被她破坏了的人;或者某个家庭被她父亲弄得破产的人;或者某个一心想要盗窃的人;或者某个对别人继承大笔遗产不满的人;或者某个竭尽全力想要挽救她的母亲免遭破产的人;或者某个提心吊胆怕暴露他欺骗行为的受委托的人;或者某个对旅客谁是谁都弄不清的人……最后的凶手却是一对一无所有,却又愿意为相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情人,作品突出了这段可敬的爱情,又批判了他们的拜金主义,更讽刺的是,他们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却是她最好的朋友。作品中“加减法”的创意式使用有意造成了观众接受信息的混乱,造成悬念,使故事的叙事从慢变快,从平稳到紧张,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接下来,我们看看作品的艺术化处理。电影名《尼罗河上的惨案》让人联想起古埃及神秘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木乃伊,进一步贴合了电影悬疑、恐怖的主题。其次,作品从色调、构图、画面感都给人美的感受,拍成了一条尼罗河沿岸风景的全景宣传片,尤其是人物的服饰着装,完全忠实于各自的人物性格和身份地位,所有人物都是当时社会各个阶级各个职业的典型代表,作品还由此荣膺了第5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最后,要提一提电影中的一些经典对白,幽默风趣更为影片剧情发展埋下伏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太太与女佣鲍尔斯”的对话,一次是在出行前的对话,一次是在船上对双方性格的强调,最后一次是为作案工具“披肩”留下线索,每次寥寥数句的对话设计,使人发笑以后又还会若有所思。
  
  最后,我谈谈个人印象里的电影中的不足。个人认为可能是小说太过于强大,以致于没有给导演留下多少创作空间,整个作品稍显平淡,神秘感不够多,只是纯粹的叙事,没有留下导演的个人风格。此外,影片重视细节的处理,却似乎忽视了对总体基调的把握,人物与人物之间的重量等级相差不多,层次感不够明显。
  
  《尼罗河上的惨案》我看过不止三遍,纵然有瑕疵,但作为一部上世纪70年代问世的作品,可以算是一座侦探推理电影史上的“里程碑”,逻辑推理性、条理性很强,案情环环相扣,通过对凶杀案现场的情景再现,一点一点的揭露出真相,始终吸引着观众区寻找真正的凶手,从中还原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揭露出了人性贪婪冷漠自私的弱点和各种社会矛盾,表达了追求自由、平等的心愿,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具有启蒙意义。
 
打赏
 
更多>同类要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要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