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即医学里的脊髓灰质炎,其是由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小儿麻痹因难识别、起病急、后遗症严重而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所以懂得小儿麻痹的相关知识是每一位年轻父母的必修课。本文主要从小儿麻痹症症状、小儿麻痹症能否治好、小儿麻痹症是否遗传三个方面来展开。
小儿麻痹症症状
小儿麻痹症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瘫痪病例中,90%以上发生于5岁以前。 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型差异很大,有两种基本类型:轻型(顿挫型)和重型(瘫痪型或非瘫痪型)。
1、轻型脊髓灰质炎占临床感染的80%~90%,主要发生于小儿。临床表现轻,中枢神经系统不受侵犯。在接触病原后3~5天出现轻度发热,不适,头痛,咽喉痛及呕吐等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之内恢复。
2、重型常在轻型的过程后平稳几天,然后突然发病,更常见的是发病无前驱症状,特别在年长儿和成人。潜伏期一般为7~14日,偶尔可较长。发病后发热,严重的头痛,颈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时有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
另外,本病潜伏期为5~14天,临床上可表现多种类型:①隐性感染;②顿挫型;③无瘫痪型;④瘫痪型。
(一)前驱期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二)瘫痪前期前驱期症状消失后l~6天,体温再次上升,头痛、恶心、呕吐严重,皮肤发红、有短暂膀胱括约肌障碍,颈后肌群、躯干及肢体强直灼痛,常有便秘。
(三)瘫痪期自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
(四)恢复期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病例8个月内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18月或更长时间。
(五)后遗症期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
近年来,由于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油炸食品的盛行,各种垃圾食品的扩大化,儿童脂肪肝患者越来越多。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儿童脂肪肝呢?为什么肥胖儿童患脂肪肝的概率更大?儿童患脂肪肝究竟会带来哪些危害?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措施?儿童脂肪肝的饮食原则又是怎样?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儿童患脂肪肝症状
儿童脂肪肝即fattyliver,其主要生理表现是肝脏不能及时、正确地处理脂肪,从而使得脂肪在肝脏表面,阻碍肝脏正常的生理机能,使得肝脏产生了极大的负担,出现肝炎、转氨酶(正常值谷丙转氨酶小于40u)升高等症状,严重的脂肪堆积会使肝细胞相互挤压、导致肝细胞缺氧、破裂而死亡,对肝脏造成严重的损伤。那么,儿童脂肪肝有着哪些症状呢?
儿童脂肪肝患者大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在体检时被发现,或仅有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易患囗舌炎、乏力、疲劳、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症状,具体如下:
轻度脂肪肝也是有征兆的,譬如容易疲劳、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恶心、嗳气等。
中度或重度脂肪肝可有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隐痛、左肩及背部酸痛发胀等症状。医生检查可发现肝肿大,少数有轻度黄疸及蜘蛛痣,需要通过B超检查来确诊。
黄疸:是一种因人体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分发黄的症状。
蜘蛛痣: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扩张症。外形酷似蜘蛛,多出现于面部、颈部及胸部,亦有其他部位出现者。
为什么肥胖和脂肪肝结伴而来?
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对1500名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肥胖儿童中脂肪肝的检出率达10.2%,是正常体重儿童的51倍,严重肥胖儿童中的检出率则高达40%以上,而表现为大肚子的“苹果型”肥胖儿童几乎无一幸免。那为什么肥胖和脂肪肝会相伴而生呢?
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肥胖之所以容易得脂肪肝,或说脂肪肝患者肥胖居多,是因为人一旦肥胖,血液中的脂肪酸大大增加,并不断运往肝脏。健康的肝脏可以将脂肪酸与磷酸、胆碱结合,转运到体内其他部位;若肝脏功能受损,代谢紊乱,一些原本应转化的物质反倒成了脂肪。
腹型肥胖(大肚子)的儿童更容易患脂肪肝,不考虑年龄和性别,腰围除以身高的比值为0.46是腹型肥胖的警戒值,超过0.48即可判定为腹型肥胖。这时出现血脂超标和脂肪肝的风险极大提高,需要到专业医院进行相关检测和健康评估,检测内容包括:血脂、肝功能和B超,专家会根据检测结果给出诊断处方。
小儿麻痹症能治好吗
在目前的医学条件下,还没有确切办法能治愈小儿麻痹症,其会根据治疗效果而留下程度不等的后遗症。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年轻的爸爸妈妈一定要懂得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来避免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的预防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
(一)自动免疫
最早采用的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Salk疫苗),肌注后保护易感者的效果肯定,且因不含活疫苗,故对免疫缺陷者也十分安全,某些国家单用灭活疫苗也达到控制和几乎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显著效果,但灭活疫苗引起的免疫力维持时间短,需反复注射,且不引起局部免疫力,制备价格又昂贵是其不足之处,但近年改进制剂,在第2个月,第4个月,第12~18个月接种3次,可使99%接种者产生3个型抗体,至少维持5年。
减毒活疫苗(Sabin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目前应用较多,这种活疫苗病毒经组织培养多次传代,对人类神经系统已无或极少毒性,口服后可在易感者肠道组织中繁殖,使体内同型中和抗体迅速增长。口服疫苗后很少引起不良反应,偶有轻度发热,腹泻,患活动性结核病,严重佝偻病,慢性心,肝,肾病者,以及急性发热者,暂不宜服疫苗,有报告认为经人体肠道反复传代后疫苗病毒株对猴的神经毒力可增加,近年来普遍采用OPV国家发现瘫痪病例证实由疫苗株病毒引起,大多发生在免疫低下者,故目前都认为减毒活疫苗禁用于免疫低下者,无论是先天免疫缺陷者,或因服药,感染,肿瘤引起的继发免疫低下均不可用,也应避免与服OPV者接触,也有人主张这种病人宜先用灭活疫苗,再以减毒活疫苗加强,但多数主张只采用灭活疫苗。
(二)被动免疫
未服过疫苗的年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后,若与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小儿剂量为0.2~0.5ml/kg,或胎盘球蛋白6~9ml,每天1次,连续2天,免疫力可维持3~6周。
(三)隔离患者
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第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排泄物以20%漂白粉拦和消毒,食具浸泡于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晒二天,地面用石灰水消毒,接触者双手浸泡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用0.1%过氧乙酸消毒,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0天。
(四)做好日常卫生
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变成瘫痪型。
小儿麻痹症遗传吗
小儿麻痹作为一种非常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会导致患儿肢体的终生残疾,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成长、发育、学习与工作,对孩子的茁壮成长以及以后进入社会造成了严重的障碍,使患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所以很多家长都在担心宝宝会不会得小儿麻痹症,因为有一些家长自己就曾经患有这个病,很担心会遗传给宝宝。那么,小儿麻痹症到底会不会遗传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小儿麻痹症,是由于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而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玻它主要的症状有;咽痛、发热和肢体疼痛,有一些人还会患有弛缓性麻痹。在流行期,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而儿童的发病率是最高的。在接种疫苗还没有普及以前,大多是婴幼儿患上这种病,所以称为小儿麻痹症。
其实患病的原因,大部分都是由于是不良的环境而导致的。小儿麻痹症的病毒会可以通过人体的接触而直接传染,免疫力较弱的人是很危险的。口、咽或肠道粘膜都是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人体的途径,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局部淋巴组织,像扁桃体、肠壁集合淋巴组织和咽壁淋巴组织等地方生长繁殖,还会向局部排出病毒。如果这时,人体可以产生多量特异抗体,可将病毒在局部得到控制,成为隐性感染;不然病毒会进一步侵入血循环中,产生严重的后果。
所以,小儿麻痹症并不会遗传,但是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去接种疫苗,预防和抵抗小儿麻痹症。当身边有人患了小儿麻痹症时,也应该让宝宝不过接触病人,以免被感染病毒。
另外,本病初起时与伤风感冒相类似,故不易相鉴别,应沟通、结合流行病史、预防接种史、发病季节、详细询问,如见双峰热汗多,嗜睡,头痛,恶心,呕吐,咽痛等应疑为本病,本病尚应与痹证作鉴别,痹证多发生在冬春季,虽有发热、关节肿痛、活动障碍,但无瘫痪。
结语:小儿麻痹症不仅是一种儿童疾病,还有着非常大的传染性。小儿麻痹症的危害性极大,其会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所以了解小儿麻痹症症状,懂得小儿麻痹的相关知识,及早预防是每一位年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