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痰多

2018-04-06 18:19:28  阅读:5248 来源:本站原创赵静怡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一、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1、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 O克,银花1 2克。

  3、热痰: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黄芩1 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湿痰: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 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苍白术各10克。

  5、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 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化痰的中成药

  1、鲜竹沥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2、复方竹沥水(祛痰灵):每日3次,每次2支。

  3、痰咳净:每日3次,每次 1匙。

  二、西医对痰多的诊治

  正常人痰量很少。在吸烟者或呼吸道有病变时,痰量就增多。今介绍常见痰多的几种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遇寒凉后易犯咳、喘、痰多,经久不愈,可形成肺气肿及肺心病。在合并细菌感染时,痰黄黏且发热。

  2、肺炎大叶性肺炎时有铁锈痰,并伴发冷发热。

  3、肺结核发热、盗汗,形成肺空洞时痰量多,化验能找到结核菌,可伴有血痰。

  4、支气管扩张 痰量很多,可分成稀、黏稠、特黏稠三层,也可伴咳血。

  5、肺脓疡痰量特多而臭,伴发热。

  6、绿脓杆菌感染痰呈绿色或黄绿色,较黏,伴发热。

  7、肺癌 咳痰稀或稠,有时带血,晚期痰也臭。

  为了查清痰多的病因,应到医院详细检查,如拍x线胸部照片。可疑肺癌时,应照断层片或胸部cT检查,验痰查,找癌细胞,最好做气管镜检查,以便早确诊、早手术、早放疗或化疗。如果是感染,应做痰培养检查。培养出致病菌后,还需做药物对该菌的敏感试验,以便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

  今介绍3种化痰的常用西药

  1、氯化铵:每日3次,每次饭后服0.3~O.6克。

  2、必消痰:每日3次,每次8~16毫克。

  3、羧甲半胱氨酸:每日3次.每次0.6克(1片)。

  中医学认为,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是引起中暑的外因,而正气不足则是导致外邪侵袭而发病的内因。夏季暑气当令,温度高、湿度大,人体若正气不足或劳累过度耗伤津气,暑热之气便可侵入人体而发病,因此,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长期卧床病人、产妇、新生儿容易中暑,室外作业者也容易中暑。张平医生认为,本病的治疗以清暑泄热为基本治法,要突出一个“快”字。

  中医治疗

  依照病情辨证论治,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暑入阳明 症见突然高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苔黄燥、脉洪数等。本证为暑热伤气,热盛阳明所致。治以清暑泄热。白虎汤加减:生石膏30g、知母10g、甘草10g、芦根30g、西瓜翠衣30g、粳米10g。

  暑伤津气 症见发热心烦、自汗口渴、神疲倦怠、苔少、脉虚无力等。本证为暑热伤气,津气两伤所致。治以清暑泄热,生津益气。清署益气汤加减:西洋参10g、石斛10g、麦冬10g、黄连6g、竹叶10g、荷梗10g、知母10g、甘草10g、粳米10g、西瓜翠衣30g。

  津气欲脱 症见发热骤降、大汗不止、心烦口渴、精神倦怠、脉虚无力等。本证为暑伤津气,气虚欲脱所致。治以益气,生津,固脱。生脉散加减:人参10g、麦冬30g、五味子10g、石斛10g、粳米10g、西瓜翠衣30g。

  暑热动风 症见发热、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神昏不醒、脉象弦数等。本证为暑热炽盛,引动肝风所致。治以清暑泄热,平肝息风。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1.5g(冲服)、钩藤10g、桑叶10g、川贝6g、鲜生地30g、菊花10g、生白芍10g、生甘草10g。

  情况紧急时,可根据病情给予紫雪散、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鼻饲,也可针灸强刺激人中、内关等穴。

  西医治疗

  1.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 患者应立即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阴凉安静的地方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即可逐渐恢复。轻症中暑而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应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用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

  2.重症中暑 必须紧急抢救。治疗原则是将过高的体温迅速予以降低。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的紊乱和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降温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物理降温 将患者安置在常温(25℃)的安静病室中。在头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时用风扇向患者吹风。必要时可将患者全身除头部外浸在4℃的水浴中,给患者四肢降温,以防止周围血液循环的瘀滞。在物理降温初期,由于表皮受冷的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肌肉震颤,反而影响散热甚至促进机体产热,使体温上升。因此,目前多数主张用药物及物理联合降温方法。

  药物降温 目前采用的降温药物主要是氯丙嗪,其作用有以下几方面:控制下丘脑部体温调节中枢;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肌肉震颤,防止身体产热过多;降低细胞的氧消耗,使身体更好的耐受缺氧,对抗组织胺的作用,预防休克。

  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与氯丙嗪协同使用。

  在上述各种降温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一待肛温降至38℃左右时,应立即停止降温,以免发生体温过低而虚脱的危险。

  3.合并症的防治 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病变者静脉补液不宜过速;有心力衰竭倾向者宜及早应用快速洋地黄制剂;有急性肾功能不全者,要严格限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尤其要注意血钾的浓度;有黄疸者宜用大量维生素B和C;昏迷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合并其他继发性感染,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

  总之,中暑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做好防护,就可以避免伤害。

  腹部有很多器官,担负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当腹部经脉不通,会影响身体调节,出现很多疾病。

  一、腹部不通出现疾病

  1、胆结石

  胆部作为腹部重要的器官,对于身体代谢、调节有很大作用,但是,当腹部经脉出现不通的情况,小心患上胆结石。

  胆结石是常见的病症,是结石在胆囊中形成后,刺激胆囊粘膜,引起胆囊发生慢性炎症,时间长还会引起继发性感染。

  当腹部经脉通畅,则能够提高胆囊收缩能力,胆汁排空速度会增加,避免胆汁出现淤积的情况,从而避免胆结石的发生。

  2、脂肪肝

  肝脏作为身体重要器官,对于造血、排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腹部出现经脉不通的情况时,会造成肝脏运行失常,出现脂肪肝是常见的情况。

  脂肪肝是当前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脏疾病,对于健康伤害极大。另外过度肥胖也会造成脂肪肝的出现,酒精性脂肪肝也需要大家注意,尽量减少喝酒的量。

  3、胃病

  胃部是身体重要器官,对于消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腹部出现经脉不通症状的时候,小心胃部功能失调,出现胃病。

  胃部经脉出现堵塞会导致血液流动出现异常,导致代谢出现问题,胃部功能紊乱,进而会引发很多常见的疾病,例如急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腹痛、胃损伤、胃下垂都属于胃部疾病。

  4、肾虚

  肾脏也在腹部,当这个部位经脉出现流通不畅的情况,往往会导致身体精气阴阳不足,进而会出现肾虚的表现。

  千万不要认为肾脏在腰部,不属于腹部的范围,其实,腹部的健康是能够决定肾脏的健康,当出现肾虚症状的时候,往往会是身体调节出现了问题。

  当腹部经脉流通正常了,会使得血液流动趋于平缓,使得四肢不再感觉到寒冷,对于常见的腰酸背痛有一定的缓解。

  5、阑尾炎

  阑尾炎是常见的外科疾病,在腹部的右下方会感觉到间断性隐痛、胀痛,对于腹部的运行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痰多_中华健康网

中西医结合治疗痰多

   日期:2018-04-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静怡    浏览:5248    评论:0    
核心提示: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一、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1、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 O克,银花1 2克。

  3、热痰: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黄芩1 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湿痰: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 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苍白术各10克。

  5、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 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化痰的中成药

  1、鲜竹沥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2、复方竹沥水(祛痰灵):每日3次,每次2支。

  3、痰咳净:每日3次,每次 1匙。

  二、西医对痰多的诊治

  正常人痰量很少。在吸烟者或呼吸道有病变时,痰量就增多。今介绍常见痰多的几种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遇寒凉后易犯咳、喘、痰多,经久不愈,可形成肺气肿及肺心病。在合并细菌感染时,痰黄黏且发热。

  2、肺炎大叶性肺炎时有铁锈痰,并伴发冷发热。

  3、肺结核发热、盗汗,形成肺空洞时痰量多,化验能找到结核菌,可伴有血痰。

  4、支气管扩张 痰量很多,可分成稀、黏稠、特黏稠三层,也可伴咳血。

  5、肺脓疡痰量特多而臭,伴发热。

  6、绿脓杆菌感染痰呈绿色或黄绿色,较黏,伴发热。

  7、肺癌 咳痰稀或稠,有时带血,晚期痰也臭。

  为了查清痰多的病因,应到医院详细检查,如拍x线胸部照片。可疑肺癌时,应照断层片或胸部cT检查,验痰查,找癌细胞,最好做气管镜检查,以便早确诊、早手术、早放疗或化疗。如果是感染,应做痰培养检查。培养出致病菌后,还需做药物对该菌的敏感试验,以便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

  今介绍3种化痰的常用西药

  1、氯化铵:每日3次,每次饭后服0.3~O.6克。

  2、必消痰:每日3次,每次8~16毫克。

  3、羧甲半胱氨酸:每日3次.每次0.6克(1片)。

  中医学认为,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是引起中暑的外因,而正气不足则是导致外邪侵袭而发病的内因。夏季暑气当令,温度高、湿度大,人体若正气不足或劳累过度耗伤津气,暑热之气便可侵入人体而发病,因此,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长期卧床病人、产妇、新生儿容易中暑,室外作业者也容易中暑。张平医生认为,本病的治疗以清暑泄热为基本治法,要突出一个“快”字。

  中医治疗

  依照病情辨证论治,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暑入阳明 症见突然高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苔黄燥、脉洪数等。本证为暑热伤气,热盛阳明所致。治以清暑泄热。白虎汤加减:生石膏30g、知母10g、甘草10g、芦根30g、西瓜翠衣30g、粳米10g。

  暑伤津气 症见发热心烦、自汗口渴、神疲倦怠、苔少、脉虚无力等。本证为暑热伤气,津气两伤所致。治以清暑泄热,生津益气。清署益气汤加减:西洋参10g、石斛10g、麦冬10g、黄连6g、竹叶10g、荷梗10g、知母10g、甘草10g、粳米10g、西瓜翠衣30g。

  津气欲脱 症见发热骤降、大汗不止、心烦口渴、精神倦怠、脉虚无力等。本证为暑伤津气,气虚欲脱所致。治以益气,生津,固脱。生脉散加减:人参10g、麦冬30g、五味子10g、石斛10g、粳米10g、西瓜翠衣30g。

  暑热动风 症见发热、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神昏不醒、脉象弦数等。本证为暑热炽盛,引动肝风所致。治以清暑泄热,平肝息风。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1.5g(冲服)、钩藤10g、桑叶10g、川贝6g、鲜生地30g、菊花10g、生白芍10g、生甘草10g。

  情况紧急时,可根据病情给予紫雪散、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鼻饲,也可针灸强刺激人中、内关等穴。

  西医治疗

  1.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 患者应立即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阴凉安静的地方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即可逐渐恢复。轻症中暑而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应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用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

  2.重症中暑 必须紧急抢救。治疗原则是将过高的体温迅速予以降低。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的紊乱和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降温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物理降温 将患者安置在常温(25℃)的安静病室中。在头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时用风扇向患者吹风。必要时可将患者全身除头部外浸在4℃的水浴中,给患者四肢降温,以防止周围血液循环的瘀滞。在物理降温初期,由于表皮受冷的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肌肉震颤,反而影响散热甚至促进机体产热,使体温上升。因此,目前多数主张用药物及物理联合降温方法。

  药物降温 目前采用的降温药物主要是氯丙嗪,其作用有以下几方面:控制下丘脑部体温调节中枢;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肌肉震颤,防止身体产热过多;降低细胞的氧消耗,使身体更好的耐受缺氧,对抗组织胺的作用,预防休克。

  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与氯丙嗪协同使用。

  在上述各种降温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一待肛温降至38℃左右时,应立即停止降温,以免发生体温过低而虚脱的危险。

  3.合并症的防治 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病变者静脉补液不宜过速;有心力衰竭倾向者宜及早应用快速洋地黄制剂;有急性肾功能不全者,要严格限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尤其要注意血钾的浓度;有黄疸者宜用大量维生素B和C;昏迷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合并其他继发性感染,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

  总之,中暑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做好防护,就可以避免伤害。

  腹部有很多器官,担负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当腹部经脉不通,会影响身体调节,出现很多疾病。

  一、腹部不通出现疾病

  1、胆结石

  胆部作为腹部重要的器官,对于身体代谢、调节有很大作用,但是,当腹部经脉出现不通的情况,小心患上胆结石。

  胆结石是常见的病症,是结石在胆囊中形成后,刺激胆囊粘膜,引起胆囊发生慢性炎症,时间长还会引起继发性感染。

  当腹部经脉通畅,则能够提高胆囊收缩能力,胆汁排空速度会增加,避免胆汁出现淤积的情况,从而避免胆结石的发生。

  2、脂肪肝

  肝脏作为身体重要器官,对于造血、排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腹部出现经脉不通的情况时,会造成肝脏运行失常,出现脂肪肝是常见的情况。

  脂肪肝是当前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脏疾病,对于健康伤害极大。另外过度肥胖也会造成脂肪肝的出现,酒精性脂肪肝也需要大家注意,尽量减少喝酒的量。

  3、胃病

  胃部是身体重要器官,对于消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腹部出现经脉不通症状的时候,小心胃部功能失调,出现胃病。

  胃部经脉出现堵塞会导致血液流动出现异常,导致代谢出现问题,胃部功能紊乱,进而会引发很多常见的疾病,例如急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腹痛、胃损伤、胃下垂都属于胃部疾病。

  4、肾虚

  肾脏也在腹部,当这个部位经脉出现流通不畅的情况,往往会导致身体精气阴阳不足,进而会出现肾虚的表现。

  千万不要认为肾脏在腰部,不属于腹部的范围,其实,腹部的健康是能够决定肾脏的健康,当出现肾虚症状的时候,往往会是身体调节出现了问题。

  当腹部经脉流通正常了,会使得血液流动趋于平缓,使得四肢不再感觉到寒冷,对于常见的腰酸背痛有一定的缓解。

  5、阑尾炎

  阑尾炎是常见的外科疾病,在腹部的右下方会感觉到间断性隐痛、胀痛,对于腹部的运行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打赏
 
更多>同类要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要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