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2018-04-07 15:23:18  阅读:352 来源:本站原创马国明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描述的事宋真宗赵恒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掉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

  事实真是如此吗?史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观点一,认为“仁宗认母”与包拯毫无关系。

  传说包公最辉煌的功绩,就是审理“狸猫换太子”案中,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亲生母亲。按照故事描述,它是发生在仁宗亲政(公元1032年)之前。但史料认为,包拯当时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本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后来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这样包拯还是不在父母身边,故辞职回家,孝养双亲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他已经40岁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过京城,根本不存在帮助仁宗寻找生母的可能性。

  观点二以纪连海为代表,认为历史上并不存在这出剧情,而是发生在宋真宗的儿子宋仁宗身上的两个真实故事的拼凑。

  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自抚养,后来在年幼时继承了皇位。这样,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后来李氏病故,刘太后还以皇后之礼给予厚葬。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后,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仁宗大怒,要杀死刘家全部族人。好在宸妃灵柩尚在,于是仁宗开启宸妃之棺察视。发现其葬礼实超皇后标准,最后相信刘皇后并没有害死自己的母亲。

  据悉,宋朝皇帝临幸妃嫔,都会将一个抱枕送上。可仁宗一直无子,突然有一天民间有个青年自称是宋仁宗的亲骨肉,皇上一听非常重视,命令官员一定要查清。当时的一位官员将该青年带至面前问话,发现青年精神有些失常,遂将青年发配汝州。汝州距离包拯执政的开封很近,获悉此事后,包拯亲自查办,发现该青年的母亲当年确实是仁宗宫里的宫女,而且还有一个皇帝御赐的抱枕!再查下去,发现该宫女当年被临幸后并未怀孕,被逐出宫后就和乡间一男子结了婚,随后生下了一女一儿。此儿就是这个自称皇帝亲骨肉的青年。查实清楚该青年不是仁宗的亲骨肉后,包拯奏明仁宗,将“谣言惑众”的青年斩首。这就是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假皇子”事件。

  观点三,认为故事背景发生在宋朝是原作者虚构的,其实是取材于明朝成化年间的事情。

  万贵妃虽比明宪宗大17岁,却深受明宪宗宠爱,成化二年(1466年),万贵妃生下一个儿子。母由子贵,可第二年该儿子就夭折了,万贵妃此时已38岁,在古代已是不能再生孩子的年纪。明宪宗虽对万贵妃情有独钟,但他必竟需要子嗣,所以也常宠幸其他妃子和宫女,期望可以子孙满堂。无奈的是,不管哪个妃子或宫女,只要是怀上龙种,都会被万贵妃暗下毒手,或是强迫她们堕胎,或干脆害死母子。所以明宪宗一直都没有儿子。

  偶然机会,宪宗到内库,见到一个纪姓女史,见她谈吐不俗,十分喜欢,当晚就临幸了她。有道是,皇帝身边女子多,临幸没几天,明宪宗就忘了这个女人,可纪女史却怀上了身孕。当纪女史肚子渐大,终被万贵妃知晓,她立马命宫婢拿烈性堕胎药给纪氏吃。好在那宫婢心善不忍下手,冒着杀头危险,为保住纪氏腹中孩子,向万贵妃谎报说,纪氏并未怀孕,只是肚子有“病痞”,故肚子肿胀。万贵妃听闻此说,再也没追究,只把纪氏打发到安乐堂居住。因安乐堂是收容老病宫女之处,纪氏要想再见宪宗就万般难了。

  于是在安乐堂中,纪氏生下了一个瘦弱男婴,他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太监张敏对明宪宗皇帝是忠心耿耿,有心要保住皇帝唯一的儿子,又惧怕万贵妃势力太大,弄不好自己和皇子性命全难保,所以他和纪氏商议后,把皇子交给了废后吴氏秘密抚养。

  转眼六年过去,皇子艰难地长大。有一天,宪宗让太监张敏为自己梳理头发。他一边打量镜中的自己,一边叹息道:“我已年满三十,老之将至,却至今也没有一个儿子。”张敏见皇帝如此忧伤,终于按捺不住,立即伏地叩头,说:“老奴死罪,万岁您已经有儿子了。”张敏将来龙去脉一一告诉了宪宗,宪宗一听,大喜过望,马上亲自前去,召见皇子。然后父子相认,皆大欢喜,宪宗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佑樘”。可不久纪氏便突然去世了,很可能是万贵妃下的毒手。其后万贵妃几次谋害朱佑樘不成,被活活气死。再不久,明宪宗也追随他的爱妃而去,朱佑樘得以登基称帝。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有许多人物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型,万贵妃和刘妃一样嫉妒心太重,阴险毒辣,而保全了朱佑樘的也都是一个不知名的宫婢和一个太监张敏,与狸猫换太子中的宫女寇珠和太监陈琳只是大同小异罢了。当然,现实生活没故事编写得那么美好,既没有包拯那样的清官,也没有“迎接生母”的荣幸。

  针对上述三种观点,笔者通过分析对比查验,萌生了些不成熟看法,主要有三:

  其一,确定“狸猫换太子”故事发生在宋朝缺乏基础。

  分析观点一,我们不难发现,按照包拯入仕年代算,确实他不可能参加审理此案;而且有史料证明刘皇后没有害死李宸妃;特别是宋仁宗是在李宸妃死后才得知生母秘密并开棺认母的。故而,整个故事就失去了真实性,“狸猫换太子”发生在宋朝就可能是杜撰而非史实。

  至于为什么“狸猫换太子”会成为许多人相信的故事呢?笔者觉得,这或许与历史上确实存在“仁宗认母”事件有关。

  其二,比照“狸猫换太子”情节与历史真相并不相符。

  分析观点二,我们可以看到,就史料分析,纪连海所说的两件事确实分别存在,而且两件事并无直接联系。后人看到的故事连贯情节,显然是人为硬性拼凑,不是真实存在。这对宋朝没有发生“狸猫换太子”故事,也是一种反证。

  其三,分析“狸猫换太子”事件出现于明朝可能极大。

  据史料记载看,明孝宗朱佑樘的生平经历确实如观点三所述,与“狸猫换太子”故事情节相差无几,几乎都可以在明朝历史找到故事原型。只是一来,似乎产生了新问题:既然一般认为,“狸猫换太子”故事,最早源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远远早于明朝,怎么可能真相发生在后来时代?对这点,笔者以为似乎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明清两朝都不同程度存在苛政,人们在评论当朝历史事件时,不免会心有余悸,担心牵连被治罪,故有意将故事提前到前朝,才比较安全放心;二是中国古代,实在太多的东西都存在作假现象,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评述,虚构假冒、胡乱编造、生拉硬扯、以讹传讹的情况比比皆是。若说仅将后人作品仿照前朝风格或伪造发表时间等并不难,故这样推断不无可能性。

  由此可见,“狸猫换太子”是真实事件,已有充足的理由使我们相信,它不是发生在宋朝而是明朝。我们常说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历史真相研究,从这个角度讲,是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_中华健康网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日期:2018-04-0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马国明    浏览:352    评论:0    
核心提示: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描述的事宋真宗赵恒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掉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赵恒死后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描述的事宋真宗赵恒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掉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

  事实真是如此吗?史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观点一,认为“仁宗认母”与包拯毫无关系。

  传说包公最辉煌的功绩,就是审理“狸猫换太子”案中,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亲生母亲。按照故事描述,它是发生在仁宗亲政(公元1032年)之前。但史料认为,包拯当时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本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后来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这样包拯还是不在父母身边,故辞职回家,孝养双亲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他已经40岁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过京城,根本不存在帮助仁宗寻找生母的可能性。

  观点二以纪连海为代表,认为历史上并不存在这出剧情,而是发生在宋真宗的儿子宋仁宗身上的两个真实故事的拼凑。

  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自抚养,后来在年幼时继承了皇位。这样,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后来李氏病故,刘太后还以皇后之礼给予厚葬。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后,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仁宗大怒,要杀死刘家全部族人。好在宸妃灵柩尚在,于是仁宗开启宸妃之棺察视。发现其葬礼实超皇后标准,最后相信刘皇后并没有害死自己的母亲。

  据悉,宋朝皇帝临幸妃嫔,都会将一个抱枕送上。可仁宗一直无子,突然有一天民间有个青年自称是宋仁宗的亲骨肉,皇上一听非常重视,命令官员一定要查清。当时的一位官员将该青年带至面前问话,发现青年精神有些失常,遂将青年发配汝州。汝州距离包拯执政的开封很近,获悉此事后,包拯亲自查办,发现该青年的母亲当年确实是仁宗宫里的宫女,而且还有一个皇帝御赐的抱枕!再查下去,发现该宫女当年被临幸后并未怀孕,被逐出宫后就和乡间一男子结了婚,随后生下了一女一儿。此儿就是这个自称皇帝亲骨肉的青年。查实清楚该青年不是仁宗的亲骨肉后,包拯奏明仁宗,将“谣言惑众”的青年斩首。这就是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假皇子”事件。

  观点三,认为故事背景发生在宋朝是原作者虚构的,其实是取材于明朝成化年间的事情。

  万贵妃虽比明宪宗大17岁,却深受明宪宗宠爱,成化二年(1466年),万贵妃生下一个儿子。母由子贵,可第二年该儿子就夭折了,万贵妃此时已38岁,在古代已是不能再生孩子的年纪。明宪宗虽对万贵妃情有独钟,但他必竟需要子嗣,所以也常宠幸其他妃子和宫女,期望可以子孙满堂。无奈的是,不管哪个妃子或宫女,只要是怀上龙种,都会被万贵妃暗下毒手,或是强迫她们堕胎,或干脆害死母子。所以明宪宗一直都没有儿子。

  偶然机会,宪宗到内库,见到一个纪姓女史,见她谈吐不俗,十分喜欢,当晚就临幸了她。有道是,皇帝身边女子多,临幸没几天,明宪宗就忘了这个女人,可纪女史却怀上了身孕。当纪女史肚子渐大,终被万贵妃知晓,她立马命宫婢拿烈性堕胎药给纪氏吃。好在那宫婢心善不忍下手,冒着杀头危险,为保住纪氏腹中孩子,向万贵妃谎报说,纪氏并未怀孕,只是肚子有“病痞”,故肚子肿胀。万贵妃听闻此说,再也没追究,只把纪氏打发到安乐堂居住。因安乐堂是收容老病宫女之处,纪氏要想再见宪宗就万般难了。

  于是在安乐堂中,纪氏生下了一个瘦弱男婴,他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太监张敏对明宪宗皇帝是忠心耿耿,有心要保住皇帝唯一的儿子,又惧怕万贵妃势力太大,弄不好自己和皇子性命全难保,所以他和纪氏商议后,把皇子交给了废后吴氏秘密抚养。

  转眼六年过去,皇子艰难地长大。有一天,宪宗让太监张敏为自己梳理头发。他一边打量镜中的自己,一边叹息道:“我已年满三十,老之将至,却至今也没有一个儿子。”张敏见皇帝如此忧伤,终于按捺不住,立即伏地叩头,说:“老奴死罪,万岁您已经有儿子了。”张敏将来龙去脉一一告诉了宪宗,宪宗一听,大喜过望,马上亲自前去,召见皇子。然后父子相认,皆大欢喜,宪宗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佑樘”。可不久纪氏便突然去世了,很可能是万贵妃下的毒手。其后万贵妃几次谋害朱佑樘不成,被活活气死。再不久,明宪宗也追随他的爱妃而去,朱佑樘得以登基称帝。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有许多人物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型,万贵妃和刘妃一样嫉妒心太重,阴险毒辣,而保全了朱佑樘的也都是一个不知名的宫婢和一个太监张敏,与狸猫换太子中的宫女寇珠和太监陈琳只是大同小异罢了。当然,现实生活没故事编写得那么美好,既没有包拯那样的清官,也没有“迎接生母”的荣幸。

  针对上述三种观点,笔者通过分析对比查验,萌生了些不成熟看法,主要有三:

  其一,确定“狸猫换太子”故事发生在宋朝缺乏基础。

  分析观点一,我们不难发现,按照包拯入仕年代算,确实他不可能参加审理此案;而且有史料证明刘皇后没有害死李宸妃;特别是宋仁宗是在李宸妃死后才得知生母秘密并开棺认母的。故而,整个故事就失去了真实性,“狸猫换太子”发生在宋朝就可能是杜撰而非史实。

  至于为什么“狸猫换太子”会成为许多人相信的故事呢?笔者觉得,这或许与历史上确实存在“仁宗认母”事件有关。

  其二,比照“狸猫换太子”情节与历史真相并不相符。

  分析观点二,我们可以看到,就史料分析,纪连海所说的两件事确实分别存在,而且两件事并无直接联系。后人看到的故事连贯情节,显然是人为硬性拼凑,不是真实存在。这对宋朝没有发生“狸猫换太子”故事,也是一种反证。

  其三,分析“狸猫换太子”事件出现于明朝可能极大。

  据史料记载看,明孝宗朱佑樘的生平经历确实如观点三所述,与“狸猫换太子”故事情节相差无几,几乎都可以在明朝历史找到故事原型。只是一来,似乎产生了新问题:既然一般认为,“狸猫换太子”故事,最早源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远远早于明朝,怎么可能真相发生在后来时代?对这点,笔者以为似乎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明清两朝都不同程度存在苛政,人们在评论当朝历史事件时,不免会心有余悸,担心牵连被治罪,故有意将故事提前到前朝,才比较安全放心;二是中国古代,实在太多的东西都存在作假现象,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评述,虚构假冒、胡乱编造、生拉硬扯、以讹传讹的情况比比皆是。若说仅将后人作品仿照前朝风格或伪造发表时间等并不难,故这样推断不无可能性。

  由此可见,“狸猫换太子”是真实事件,已有充足的理由使我们相信,它不是发生在宋朝而是明朝。我们常说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历史真相研究,从这个角度讲,是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打赏
 
更多>同类要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要闻
点击排行